清代三位名人的家教清代三位名人的家教 “以古为镜知兴替,以人为镜见得失”。畅游史海,“胜不过三代”成为大多数官僚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。近看当代,新闻媒体时常爆料出: “我爸爸是某某”的“富二代”或“官二代”的一些丑行劣迹。有外国评论家们预言中国的一些富商大贾“富不过三代”。难道真的是谶语吗?不!从小抓紧教子,不会出“败家子”。这里,清代三位名人教子的故事可资借鉴。 第一章 中举当官事小,明理做人第一 清人郑板桥,名郑燮,因“诗、书、画”三绝。被誉为扬州“八怪”之一。他是康熙秀才,雍正举人,乾隆进士。历经三朝的七品县令。一生为官清廉,关心民生疾苦,百姓有口皆碑。可以说,官德、人德,才能俱佳。在潍坊做知县时为教育儿子写给弟弟一封家书《潍县署中于舍弟墨第二书》,抄录如下: “余52岁始得一子,岂有不爱之理,然爱之必有其道,虽嬉戏玩耍,务令忠厚悱恻,毋为刻急也,我不在家,儿子便是你管束,要须长其忠厚之情,驱其残忍之性,不得姑纵惜也。家人(佣人)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,当一般爱惜,不可使吾儿凌虐。凡鱼飧果饼,宜均分散给,大家欢喜跳跃。若吾儿坐食好物,人家子远立而望,不得一沾唇齿,其父母见而怜之,岂非割心剜肉乎!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,此是小事,第一要明理做好人。” 郑板桥52岁有儿子,老来得子,岂不是掌上明珠。即是七品知县,也是朝廷命官,在百姓眼里,那是县太爷。但是,没有放松对娇儿从小严加教育。第一教育是平等待人,不以上凌下。施以儒家的“仁”教。中举中进士都是小事,不以做官为目的。什么才是大事情呢?以明理做好人为第一大事情。从懂事时起教育对人有爱心,有同情心。还能出“高衙内”吗! 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案和林森浩案,犯罪人肯定缺失父母的人生第一课“做人”的教育。更有一位北京数一数二的名校学子,父母是高干,他杀害一位从乡下考入名校品学兼优的同学。 调查中,同学们反映这个犯罪嫌疑人从来没用手开门,一概一脚踢开。他居住某人上铺,从来都是穿着鞋踩踏下铺同学的被褥上去。家居北京,高人一等,对同学、老师一概都没看在眼里,根本没有什么是老百姓的概念。在学校,在社会如此。在家对佣人更颐指气使,呼来唤去,没有尊重和同情心,小皇帝做派。此时,高干的父母就没有郑板桥的教育。可能高干的夫妇认为,花钱雇来的佣人,本应如此。儿子聪明,考上名校,毕业再有好工作,前程锦绣。就算完成任务。岂不知,孩子不懂事时,就是教育的关键时刻,犹如小树苗,长歪时要扶正,不能任其发展。从小娇惯成“高衙内”,横踢马槽,长大只能走向人民的反面,被社会惩罚,这才是铁律。不知儿子犯罪后,做父母的是忏悔呢?还是怨天怨地,还是请昧心律师开脱罪责?我想,大概是后者居多吧?前边提到的马加爵,“加爵”想让孩子长大“加官进爵”吧?那只是愿望而已,德的教育没跟上,不仅没加官进爵,反而成罪人。那个林森浩的父母给儿子请个著名律师,做无罪的辩护词,人民一听都恶心,昧心辩护有损律师声誉,而况“著名”。 长期以来,人们把考上大学就说成为“出息”,当成最大事,这是本末倒置,我一直并不认同。考上大学的确是好事,但是,考上大学名校只是得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,同时也会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。但是,考上大学名校并不能等同为“出息”。老百姓“出息”的涵义是既有专业知识,又知事明理。有道德,有知识的人,那才是真正的”出息”。做父母的应该学学郑板桥,即使不中举,不中进士,不做官,也要明理做好人。 第二章 不管子孙贤愚,不留钱财祸根 拟了这个标题,恰切与否,请看事例再商榷。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林则徐,做过两广总督,禁烟钦差大臣,一生曾历官十四省,统兵四十万。官位不谓不小。但是却谨小慎微,不逾越规矩,严于律己,清正廉明。教子更是言传身教,身体力行,有口皆碑。试看他撰写的教子联語: 子孙若如我,留钱做什么?贤而多财,则损其志; 子孙不如我,留钱做什么?愚而多财,益增其过。 联語明白如话,子孙贤德,聪明能干,留金钱对子孙反而损害他的斗志。子孙愚昧懒惰,留的钱越多越增加麻烦,是惹祸之根。这里我再引用一则《治家格言》: 财也大,产也大,后来儿孙祸也大,借问此理是若何?子孙钱多胆也大,天样大事都不怕,不丧身家不肯罢,。财也小,产也小,后来儿孙祸也小,借问此理是若何?子孙钱少胆也小,些微产业知自保,俭使俭用也过了。 此治家格言也明白如话。不用解读。是林则徐联語的最好注脚。 近几年来,尤其是十八大以来,反腐败“打虎拍蝇”加大力度, 揭露出不少权钱交易,买官卖官,贪欲无度,忘掉初心的党员高级领导干部。如:周永康、徐才厚、郭伯雄等,不仅自己骄奢淫逸,还为子孙聚敛触目惊心的大量钱财。岂不是,不法的钱财越多越是祸根吗?岂不知,“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”吗?老百姓说:“喝凉酒,花脏钱,早晚是病”。意味着,要贪不义之财,迟早迟晚会被惩治的。更有人说:“人心不足蛇吞象”,怎么聪明的人手拿脏钱时都“利令智昏”。不仅使自己万劫不复,身陷囹圄。贪钱财也祸及子女,有的儿女以父母为榜样,与父母沆瀣一气,狐假虎威,声色狗马。走向人民的反面,断送了大好前程。那才是父母最闹心的。 不法金钱是祸根,即使正道聚集更多的金钱,更要使用到人间正道上去。挥霍金钱也是罪过。 林则徐不愧为中华人民的脊梁。忠勤国事,以民命为重。不给子孙留金钱,真是明智之举。那么遗留给子孙什么呢?我以为,留下一生勤奋劳作的影子,一生爱国忧民的精神,三间能容身的老屋,数卷诗书,足矣!后代也会为有这样的祖先而骄傲荣耀。 “自从宋代少名桧,我到坟前愧姓秦”。这是一位姓秦的学士与友人游杭州岳王庙时写下的诗句。其实秦桧并不是这位学士的先人。可见,人人对卖国奸臣和贪官污吏们的愤恨。试想,秦桧后代能不为有这样的祖宗感到愧疚吗?我还是顽固地以为:想要门第高,儿孙好,别无他法:“欲高门第须向善,要好儿孙必读书”, 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,永远立于不败之地。 第三章 谨遵四句遗嘱,后代英才辈出 我读过关于曾国藩的一些书。无怪乎近代以来人们崇敬得五腹投地。传说,蒋介石最崇拜的就是曾国藩。一介书生,在太平军一路高歌得胜之时,八旗兵一败涂地之际。无钱无人,丁忧在家,历尽万难,训练一支湘军,费尽移山心力,剿灭太平军,匡扶晚清于垂死之际。被誉为“同光中兴”的中流砥柱,“官场楷模”,封为“一等毅勇侯”。功名学问显著,身体力行,教子有方,是以儒家思想教育取得巨大成功的楷模。只看临终前四句遗嘱: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。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。 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。 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。 这四句遗嘱简单归纳起来,主要是品德修养、身体强健、勤奋劳动。 慎独:品德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,对人做事要无愧于心,就是俗语说,“不做亏心事,不怕半夜鬼敲门”。仰无愧于天,俯无愧于地。做到扪心自问不自欺。能如此,保持心情愉快平和。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。修身养性第一件大事。 主敬:对待老百姓崇敬,不论什么场合,事大事小,人多人少,都以恭敬之心相待,不懈怠。以上也能身体强健。 追求仁爱:平等待人是天理。高官厚禄时有拯救百姓于水火、饥饿的责任。孔子教育人,就是“仁”。最要紧的是“欲立立人,欲达达人”人都想“自立自达”。这样,谁都愿意跟从你一起做事。 参加劳动:古代圣贤无时无刻不勤劳自勉,为自己打算,必须学习技艺,磨练筋骨,在困境中奋力前行,殚精竭虑,增加智慧,增长见识。为天下人打算,则饿其腹,即使身陷水火以不顾,把责任担当起来。勤劳能使人长寿,勤劳则人尽其才,勤劳广济百姓。相反,安逸使人夭亡,无能被人抛弃,没好处。 这是写在纸上的遗嘱,还有对其长子曾纪泽的口头遗嘱。他说,自己带兵打了不少仗,打仗是最害人的事,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的人了。(我以为,镇压太平天国运动,毕竟是内战,所以曾国藩这样说。)还说,自为官30余年,官至极品,学业、德行无成。实际,他身体力行,德学均为顶尖者。后世子孙的楷模。 曾国藩遗嘱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,一百多年来,曾氏家族没出一个败家子。英才却是代代层出不穷。长子曾纪泽是杰出的外交家,俄国侵占中国伊犁,已经被迫签订了协议。曾纪泽出使,“虎口夺食”争回伊犁主权。次子曾纪鸿数学家,孙子曾广钧中进士,终老翰林。出现像曾广铨,曾宪植等杰出人物。曾孙、玄孙等后代大都出国留学。曾家谨遵祖训,没有行伍出身的人。并且极少入仕官场。远离尔虞我诈,勾心斗角。曾氏家族长盛不衰,人才辈出,不能不说四句遗嘱起了决定性作用。 我希望我的子孙们能远离官场,不求高官厚禄。也远离商场,不求大富大贵。勤奋劳作,自食其力,平平安安。我后悔从教师进入官场,这里人人都带着面具。没有真我。我的遗传基因憨厚正直,更不适于商场和官场求生。我顽固地认为,选择职业还是当教师,当医生,研究学问,增长知识,这是积德积善的职业。保家卫国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职责,参军当兵,报国不惜牺牲一切,也是我祖上的传统。培养孩子不要奢望做官做富翁做明星,从一点一滴起步, 养成好习惯,好习惯受益终生,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、健全、孝敬,有生存智慧,有终生学习兴趣和能力,有追求欲望和人生动力的人。 摘自杨贵军《心灯铸梦魂》 作者系嫩江关工委副主任写于2017年 |